金沙(js6668·vip认证平台)登录入口-欢迎您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心理咨询» 健康知识» 【关注】胡善联:我们为什么需要疫苗主动免疫

【关注】胡善联:我们为什么需要疫苗主动免疫

【关注】胡善联:我们为什么需要疫苗主动免疫

中国卫生2020-08-13
订阅
作者: 胡善联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胡善联

遗憾的是现在将“群体免疫”这个词变成了贬义词,其实这是舆论上的误导。我们反对的是任何国家和地区不采取任何防疫措施,任由COVID-19病毒在人群中间转播流行,造成大量人群的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无症状感染者)、死亡,最终使大量接触者产生抗体,从而造成“群体免疫”——称之谓“被动群体免疫”。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大规模地人群接种有效的COVID-19疫苗,形成免疫屏障,即使有一些易感者没有免疫力,也可以得到保护——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主动群体免疫”。

疫苗主动免疫是方向

对于传染病防控来说,群体免疫的作用非常明显,可以有效阻断疫情转播。群体免疫分为两种。第一,被动群体免疫,即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让人群自然感染,从而获得比较高的群体免疫能力。但COVID-19病毒传播很快、传染力强,会影响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并非可取的方式。第二,主动群体免疫,即研发出疫苗之后,对人群进行有意识的主动免疫。大规模注射疫苗是应对部分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可以使易感人群比例大幅下降,而免疫人群又切断了对剩余部分易感者的传播链,使这部分易感人群被保护起来。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疫苗接种覆盖,传染病就无法传播开来,而少部分没有接种疫苗的人被传染的风险大大降低。

在COVID-19病毒转播中,通过自然感染产生的群体免疫不会超过30%。因此,COVID-19疫苗主动免疫才是未来提高群体免疫的方向。

疫苗免疫的机制

免疫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后均可产生抗体,COVID-19病毒也不例外。感染早期可出现IgM抗体,之后产生IgG抗体和细胞免疫。有效的疫苗即使产生的IgG抗体滴度几年后会不断下降,但一旦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也可以通过回忆反应和T细胞免疫识别,很快再次产生有效的IgG抗体。这就是为什么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接种后会产生终生免疫的作用,当然前提是病原体没有发生变异。

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或找到有效的COVID-19治疗药物。全球疫情显示最近不少国家发生第二波疫情;我国也有不少地区或城市不仅有境外的输入病例,而且时时发生不少本土病例,如果不是采取果断的社区封闭措施、早期检测、早期隔离,就有发生聚集性发病或社区转播的风险。因此,全球把希望寄托在COVID-19疫苗的研发上,希望通过主动免疫来控制全球的大流行,让社会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状态。

一个疾病流行的阻断,疫苗的接种覆盖率至少要达到80%~95%。疫苗的接种视疫苗的种类和预防疾病的病种而异,可以在疾病暴发流行地区进行应急接种、可以进行流行前的季节性接种、也可以从儿童时期开始就进行常规的基础免疫,必要时加强接种。

疫苗研发进展

根据WHO报告,迄今全球已有6个疫苗处于II期或III期临床评价阶段,70余个疫苗处于临床前期评价阶段,至少有120余种疫苗已被列入全球目标产品的档案库中(Global Target Product Profile, 简称TPPs)。目前COVID-19的6个临床评价候选疫苗中我国已占有3个,处于国际研究的领先行列。

WHO希望将来COVID-19疫苗具有长期的保护作用,或至少有一年的效果;首先应该用于高危的医务工作者中,以及疫情暴发地区的快速应急接种;接种的目标人群应该是所有年龄人群,至少是成人,包括老人;疫苗应该具有安全性和反应性,只有轻度或暂时的副作用;有较高的耐热性;可以是单次或多次注射,最大注射剂量为0.5毫升;产量需要快速提升。总之,未来的COVID-19疫苗应该满足中低收入国家的需要,保证质量、安全性、疗效、稳定性和使用的适宜性。

我国国家药监局已开通COVID-19疫苗研究的绿色通道,一次性批准了I/II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从5条路线进行研究,包括腺病毒载体疫苗、病毒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与康希诺生物研制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复制缺陷性人5型腺病毒为载体,可表达COVID-19病毒S抗原,已于2020年获得II期研究数据,是全球首个启动的II期临床试验疫苗。其后又有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公司分别研制的灭活疫苗,也先后进行了II期临床试验。

疫苗研发存不确定性

疫苗的研究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中国长期参与着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的活动。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卫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时向世界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当然,即使任务紧迫,需要最大限度缩短研发时间,但仍然要进行严格的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监测和评价。据了解,迄今尚未收到有重大不良反应的报告。另外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大规模人群接种后,偶发病例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且往往会与疫苗的反应难以区别。

在当前的疫苗研究中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疫苗研发需要经过3个阶段的临床试验,I期安全性试验可通过招募志愿者进行;II期临床试验通过测试不同免疫方案的临床效果和抗体反应,证明疫苗的免疫原性、抗体滴度和免疫持久性;III期临床试验证明疫苗在真实世界中的保护率。COVID-19疫苗研究的难度在于III期临床试验,验证疫苗的有效保护率需要通过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同时需要经历一个流行周期才能看到结果;目前我国已没有大规模的COVID-19暴发流行,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在互利互惠的条件下进行现场试验,疫苗现场试验的难题则在于如何设立对照组人群。再如,人体对腺病毒的免疫性持续存在,会导致COVID-19腺病毒载体疫苗免疫反应减弱,如何加强接种是个问题。

此外,令人不解的是,目前新冠疫苗还在研究阶段,但某公司已于8月13日在上海科创板上市,每股209元,对应市值已近519亿。新冠疫苗是全球公共产品,需要提高警惕,防止在资本的推动下让疫苗的生产和研发走上歧途。

责任编辑:宁艳阳 张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