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js6668·vip认证平台)登录入口-欢迎您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心理咨询» 健康知识» 全球抗疫进入拉锯战

全球抗疫进入拉锯战

全球抗疫进入拉锯战

健康报2020-07-10
订阅

从去年年底至今,全世界抗击疫情已过半年。半年下来,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防控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对病毒的追击和了解处于什么阶段,又有什么样的手段?在接下来的时日里,新冠疫情防控的拉锯战又该怎么打?

●截至北京时间7月9日9时33分,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到12009301例,累计死亡病例为548799例。

●美国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累计确诊病例3053328例,累计死亡病例132256例。

●巴西累计确诊病例1713160例,累计死亡病例67964例,两项数据均仅次于美国。

●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25万例的国家还有印度、俄罗斯、秘鲁、智利、英国、墨西哥和西班牙。

——数据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新冠病毒研究项目 据新华社

全球疫情具有极大不确定性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场线上视频会上分析了当前的疫情趋势。“现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得是不错的,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当前全球疫情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张文宏指出,全球疫情形势可分为四个区域:首先是东亚地区,以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疫情整体控制得非常好,但是每天仍然有数百病例发生。其次是欧洲地区,英国、德国、法国等仍面临着一些风险,但是基本上高峰已经显著下降,疫情处于可控阶段。

“目前情况比较不明朗的是美国,基本每天新增病例数超过4万,在持续处于平台期长达一个多月后再次出现上升。这个平台期的延续对后期疫情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南美地区的巴西、秘鲁,南亚地区的印度,还有俄罗斯,这几个地区整体疫情每天还在上升。当前每天出现病例数最多的是巴西。目前全世界病例数已过千万,如果再继续持续这个趋势,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将会延续很长时间。”张文宏说。

“从各国和地区的防控情况来看,总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在疫情初期,香港特区在边境管制方面有点迟缓,特别是未能尽早阻止从英国传入的病例。但幸好还不算太晚,且几乎每个人都戴着口罩。”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总结认为,此次抗疫期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做得很好,可能也是因为受疫情影响较晚,从其他国家的经历中借鉴了经验。“但无论怎样,掌握先机争取走在疫情的前面是控制流行病的关键。”

“我们必须承认,散发病例和较小的群组性暴发将始终存在,并将成为新的常态。在广泛接种疫苗前,最重要的控制措施包括三点。”袁国勇指出,首先,要对轻微症状和无症状感染者进行广泛检测,以便尽早隔离。其次,要利用资讯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追踪和有效实施隔离检疫,这一做法在国内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再次,公众须继续正确戴上口罩,在接触眼、口、鼻前,勤用酒精清洁双手,并保持社交距离。

“如果这三项措施做到位,我认为第二波疫情暂时没有机会‘跳’起来。但如果我们放松控制措施,第二波肯定会到来。尤其是在气候变得凉爽干燥的11月至次年2月之间。监测的重要指标是医院和诊所、养老院、工作场所,甚至学校的病例数量。就现在情况来看,疫情不太可能在明年初结束,因为群体免疫力很低。从科学的角度看,只有当人群中病毒抗体阳性的比例达到60%左右,疫情才会自然消亡。从全球范围来说,疫情的发展和结束,一定是取决于防控最差的地区。”袁国勇分析。

病毒来源传播途径等问题仍待破解

在病毒溯源、动物宿主等基础研究领域,基因测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因测序为什么能判断病毒间的关联性?袁国勇教授有一个有趣的比喻:病毒通过复制来传播,在复制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错误”,学术上称之为“点突变”。病毒基因组的序列就像摩斯密码一样,可以显示出病毒复制过程中出现的“点突变”。这些细微的变化可以显示被测序毒株在整个病毒演化系统上的位置和分布,以此来确定不同毒株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判断和确定病毒来源、传播途径等重要的科学问题。

“以此次北京疫情为例,要确定冷冻海鲜肉类是否是传染源,研究人员首先要从食物、食物外包装、冷链运输环节采集样本,针对病毒核酸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同时,对与市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然后,再对阳性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来追踪基因组相关性,搞清楚这些病毒之间的关系。”

袁国勇举例:“如果有5个人都是因为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冷冻食物导致感染,那么这5个人携带病毒的基因序列就应该与食物上附着的病毒的基因序列完全一样。就是通过这样的原理来寻找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来源。”

“北京疫情的传染源还在调查之中,但从病毒基因序列来看,其实仍然是人传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分析,“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人接触了病毒污染的东西,被感染,然后再传染给其他人;也有可能是,被病毒感染的人来到新发地市场,污染了环境,再传染给其他人。但本质上,传播途径还是人与人的密切接触。”

“对检出的新冠病毒阳性的环境样本应进行深度测序,让高通量测序的新技术发挥作用。”袁国勇指出,“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可以确定是否含有动物来源的DNA,或者受污染物。例如,老鼠就可能沾上被污染的人类排泄物,将其带到案板或其他地方,从而造成新发地的疫情。”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寻找病毒宿主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疫情暴发初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从5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样本中获得了新冠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与此前在云南中菊头蝠上检测到的蝙蝠冠状病毒RaTG13相比较,发现两者基因组的一致性达到96.2%,以此来确定蝙蝠是最有可能的携带新冠病毒的野生动物。这一结论2月3日在线发表在《自然》上。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袁国勇团队的印证。他们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在中国马蹄蝠成体干细胞来源的肠道拟器官中生长良好,不仅支持新冠病毒的蝙蝠起源,而且证实了新冠病毒可以感染人和蝙蝠的肠道类器官,进一步表明新冠病毒可能通过宿主肠道传播。这些发现5月11日发表在《自然·医学》上。

而关于中间宿主的研究,《自然》3月26日发表了来自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管轶教授团队研究结论。他们收集了中国南部反走私行动中查获的18只冷冻穿山甲的组织样本。RNA高通量测序显示,穿山甲的冷冻血液、肺、肠等43个样本中,6个存在冠状病毒。这些冠状病毒属于新冠病毒相关冠状病毒的两个亚型,其中一个亚型的受体结合域与新冠病毒非常接近。

“尽管这些结论不能直接证明穿山甲是动物宿主,但研究人员发现了受体结合域与新冠病毒亲缘关系,有助于我们增进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袁国勇指出,“目前为止,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是什么还不清楚,但三文鱼和海鲜不可能是中间宿主。因为所有已知的β冠状病毒都存在于蝙蝠、牛、羚羊、啮齿动物等温血的哺乳动物中。鲑鱼或其他鱼类等海洋生物极不可能携带β冠状病毒。冷链食物可以作为一种密切接触的污染物,但不是海洋动物作为中间宿主。”

做好自身防护是首要事情

“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都面临着输入性病例的风险。因为世界如果不再互相交流,停摆时间过长,会对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做好自身防护是首先要做好的事情。”张文宏强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年到两年内,时刻要保持警觉的心态。”

“新冠疫情防控,我国确实比大多数西方国家做得好得多。”袁国勇拿出一组数据:意大利贝加莫省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7%,美国纽约为20%,英国伦敦为17%,瑞典斯德哥尔摩为7.3%,中国武汉为4%,中国香港为0.1%以下。“这些数据客观地表明,我国防控工作表现良好。即便是在疫情大暴发的武汉,也由于坚决果断采取必要措施,有效减小了暴发的规模,挽救了大量生命。”

事实上,香港的新冠病毒传播风险是很高的。“因为香港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至少有20万人居住在面积不超过6平方米的狭窄合租公寓中。同时,香港有大量的老年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的有127万人,他们是新冠感染的高风险人群。”袁国勇分享了3条重要的防控经验:保持手卫生,戴口罩,进行深喉咙唾液样本的病毒检测。

袁国勇说,1月24日,香港特区政府就建议公众做好手部卫生清洁,并戴好口罩。尽管当时学术界有不同观点,香港居民的口罩佩戴率仍达到97%。“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病毒检测环节,香港使用的样本是深喉咙唾液。具体做法是,检测医生会把样本收集容器分发给受试者,告诉他们清晨起床后,将口咽深部的唾液,通过5次~10次的轻咳和清嗓的动作收集起来,将至少2毫升的样本放在收集容器中。之后检测人员会来取走样品进行检测。

袁国勇介绍,之所以进行深喉咙唾液样本的病毒检测,是因为人在睡眠时,呼吸道的分泌物会在口咽周围聚集,这些区域的样本浓度高,与鼻咽和咽喉拭子几乎达到同一水平。因此检测敏感性很高,进行病毒载量监测尤其有用。另外,通过鼻咽拭子和口咽喉拭子采集临床标本,有可能引起不适或取样不准,诱发咳嗽和打喷嚏,危及采样医护人员的安全。

“也就是说,采样其实是受试者自己完成的,所以需要社区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充分的互信关系。就技术本身而言,有助于发现轻症和早期病例。”袁国勇说。

而金冬雁强调:“核酸检测确诊的病例数量只是冰山一角。许多新冠肺炎患者只有轻微症状或根本没有症状,但他们可能有传染性。把他们找出来,需要进一步强化抗体检测。对于密切接触者,要在病毒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测抗体。因为抗体的存在时间比核酸长很多,测抗体更有可能搞清楚病毒传播的时间和范围。同时要开展更多与抗体相关的科学研究,这对研判疫情的持续时间、范围和规模,有很关键的作用。”

随着每一项新发现而更接近事实

这段时间,每天都有海量的有关新冠肺炎的研究成果被各大学术期刊报道。最近,科技公司Digital Science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截至6月1日,全球新冠肺炎相关研究产出42700篇,3100个临床试验,420个数据集,750篇政策文档,以及超过150个科研资助项目。报告分析,202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临床试验启动活动主要来自中国,然后在3月、4月和5月开始下降。欧洲和美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波动。

报告指出,尽管美国和欧盟在《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美国医学会杂志》等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都超过了中国,但中国继续受益于先行者的优势,享有大量引用。虽然新冠肺炎领域的研究进展明显很快,但目前仍以来自于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期刊发表的早期研究论文为基础。自2020年初开始,发表关于新冠肺炎相关文章最多的前三名临床医院是麻省总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报告同时指出,虽然国际合作的比例保持稳定,但迄今,绝大多数关于新冠肺炎的研究都来自单一国家。

病毒来自哪里?会不会发生变异?抗体能持续多久?疫苗的研发进展如何……在这些科研进展中,出现过部分研究结论彼此矛盾的现象。

“这是很正常的,对全世界来说,这种疾病都是全新的,只在过去的6个月内才为人所知,所以总会有知识空白。”袁国勇说,“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有关病毒的新发现,昨天的许多发现可能会被今天的新发现所补充甚至推翻。当我们冒险进入科学和医学的未知领域时,必须接受这种不确定的情况。通常没有完全笃定的事实,只是随着每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而更接近事实。”

“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一位科学家和医生都应遵守同行评审程序,并对其他研究人员的新发现持开放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同行评议建立专家共识,才能更接近真相。”袁国勇强调。

“彼此印证逐渐形成共识,科学认知本来就是这样。探索未知世界的时候,永远是面对很大的不确定性。”金冬雁介绍,“对于各种新发病毒的认识周期都是不一样的。目前研究最多、了解也相对多的病毒就是艾滋病病毒,差不多花了几十年时间。而关于冠状病毒的研究很不足,因为过去人们误以为这种病毒没有太大杀伤力,只是引起普通感冒,很快就好了。事实上,冠状病毒在动物里会引起很严重的伤害,所以对人类不可能没有影响。”

“特别是,它们每一次由动物‘跳到’人间,都引起比较大的‘动静’。最近一次有记载的可能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世界大流行发生在1890年前后。据推测,当时冠状病毒OC43从牛‘跳到’人间,引起疫情和死亡。目前,我们对冠状病毒的研究还在进行时,需要时间和耐心。”

此外,金冬雁也提示,研究一定要警惕浮夸之风。目前,有关新冠肺炎的研究,不少质量不高,甚至有些发在权威期刊的研究论文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清华大学一位科研人员曾发微信朋友圈,对媒体报道的一项研究提出质疑。他写道:这个结果毫无意义,因为分析实在是太粗糙了,符合蹭热点的一切条件,甚至可能起到误导而戕害人命的作用。无非就是为了发表点所谓顶级期刊的废纸而已,毫无意义。

“如果科研弄虚作假,那是非常可悲的事。切忌急功近利。”金冬雁说。


(文:健康报记者 王潇雨)

责任编辑:管仲瑶 陈会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