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js6668·vip认证平台)登录入口-欢迎您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心理咨询» 健康知识» 内防反弹 北京的难题与解答

内防反弹 北京的难题与解答

内防反弹 北京的难题与解答

健康报2020-07-31
订阅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经历了一场大考。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时,国外输入压力持续增加,本地疫情反复随时可能发生,人员密度大、活动频繁、流动范围广的大都市成为战疫关键战场。6月11日,一个新发本地病例点燃了超大城市——北京的战疫烽火。这场仗怎么打?为全国疫情防控带来了哪些启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大楼内,休息椅上贴着“请间隔就诊”。本报记者张丹摄

6月13日,北京新发地长途客运站临时关闭。本报记者张丹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门诊大厅内,患者明显减少。本报记者张丹摄


56天后,又有新病例了

6月11日凌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值班医师窦相峰收到了一条来自所长王全意的通知:西城区疾控中心报告1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新冠?阳性?现在?窦相峰心里咯噔一下,办公室里的气氛也顿时紧张起来。北京已经连续56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了;基于对境外输入病例的有效控制,5天前,北京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也由二级调至三级。什么样的病例,打破了这一局面?如果明确诊断,尽快完成溯源、完善流行病学调查,将给接来下的防控提供重要指示。

窦相峰马上联系西城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得知他们已连夜开展流调。与此同时,该病例的核酸检测样本被送到西城区、北京市两级疾控中心分别进行检测复核。早晨6时,复核结果出炉:阳性!按照疫情防控的应急要求,窦相峰接手了对后来的“西城大爷”唐某某的补充调查。

“当时他很焦虑,有点儿坐卧不宁。”窦相峰回忆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在窦相峰和同行的帮助下,“西城大爷”凭借着高度的配合和出色的记忆力,尽可能详尽地还原了发病前两周的活动轨迹,梳理出了38位密切接触者和此间去过的23个场所。

流调报告一出,接力棒递到了所涉人员和场所所在辖区疾控中心的流调人员手上。因“西城大爷”曾于5月31日和6月3日在丰台区新发地批发市场等5个地点活动过,10时许,丰台区疾控中心接到协查通知。11时,该中心15名流调队员分5组,同时对上述地点展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队员们都充满了震惊和疑惑,病例感染来源在哪里?风险场所在哪里?还有多少潜在的病例未在掌控之中?”该中心现场流调组组长杨霄星回忆,能回答这些疑问的,只有分秒必争,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和任何一个细节地流调、排查。

杨霄星介绍,5个地点中,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排查难度是最高的,摊位众多,交易量大,人员南来北往……队员们分工配合,奔走查访,根据患者提供的相关凭证,精准还原患者当天的活动轨迹,追溯患者在每个可疑暴露场所的精确活动时间,排查患者曾接触的所有人员。十多个小时水米未进,大家以最快速度完成了5个点位的现场调查、采样和密切接触者的确定与管理。其他4个点位的调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地方,只有新发地……一种不妙的预感袭来。

当晚,丰台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辖区内一医疗机构内又有一名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立即复核、调查处置!流调信息传来:该患者6月5日也曾到访过新发地批发市场。专业敏感性和工作经验告诉杨霄星,问题可能就出自新发地。

6月12日2时许,新发地批发市场综合交易大厅环境样本的核酸检测报告出炉:发现阳性样本;新出现患者复核结果也为阳性。从接协查通知至此,不足16个小时,感染区域有了清晰指向。

如果说,此次疫情反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随堂考试,那么北京市用快速反应、精准扎实的流调第一时间稳住了阵脚,最大程度为疫情防控争取了时间,为研究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据了解,此次疫情中,北京市、区两级疾控中心组建了500余人的流调队伍,中国疾控中心和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省各派出的10名流调人员,协助开展流调分析。24小时值守待命,随时赶赴现场开展调查,答好了快速阻断病毒传播的第一题。

10万对2100万

当“毒源”指向新发地,北京本轮疫情考卷的难度系数陡然升高。作为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的蔬菜占全市供应总量约70%,是北京市民的“大菜篮”。近年来,这里更成了年轻人实现“水果自由”的网红打卡点,人员流动之大,覆盖范围之广,使得接下来的排查、管控工作量大幅增加。

锁定病毒来源的次日凌晨,北京即对新发地市场及其周边11个小区实施封闭管控。同时,北京7120个社区、近10万名社区工作者通过张贴公告、上门询问、电话微信联系等方式,对这个人口超过2100万的特大型城市展开排查。

排查兼顾了精准和细致。通过大数据比对,所有5月30日后去过新发地市场人员名单初步出炉。这些人都很快收到了疾控部门的信息通知,并有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登记,安排医学观察、核酸检测等服务。为了避免遗漏,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入户的地毯式排查也在很快推进。“一家家地敲门,怕大家不理解,说话很客气。其实他们挺不容易的,都是为了大家好。”家住东城区东花市街道的赵阿姨说。同一时期,小区里的消毒措施强化了,恢复了严格的进门出入证检查和测温。

据了解,面对此次疫情,北京市以街道、乡镇为“小管控单元”,精准划分出不同风险等级地区,并根据疫情形势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力争精准识别、隔离风险人群,在阻断病毒传播链条的同时,尽可能减少防控措施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在社区,市、区下沉干部与广大社区工作者带动物业保安、楼门长、志愿者等162万余人联手构筑起家门口的健康防线。

“社区防控影响整个战疫的成败。如果社区这座堡垒没守住,前方的战士就白白付出了。”在全国疫情防控上半场,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曾作为中央指导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在武汉指导社区防控。如今,家门前成了战疫锋线。吴浩再次出征,担纲北京市的社区防控巡查专家指导团团长。“我的任务就是巡查中、高风险地区的相关小区、隔离点。发现问题、迅速反馈、及时指导优化,同时根据巡查情况建议社区防控策略调整完善,使之更加科学、有效、可操作。”吴浩介绍,在指导团的建议下,一系列防控措施得到改进:烈日下,无效的露天场所弥雾机喷洒消毒停止了,取而代之以更加合理规范的消毒方法;进出公共区域繁琐的手填登记取消了,手机健康码新增了扫码登记功能……

一边忙战时“责任田”,还要顾好“自留地”——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事情也不少:居民患病不再动不动跑大医院,更愿意就近看病了,社区中心的诊疗任务更重了,每天超过1000人次的门诊量,要安排医务人员保障到位;要调配人手负责多个医学观察点的管理、服务;要抽人支援其他社区防控工作;要选派人员承担核酸检测采样……吴浩忙得不着家,甚至没时间休息。“中心的同事中,八成以上是女性,她们更不容易!”吴浩说,凭着这股重压下阵型不乱、干劲不松的精神,大家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回应了社区这道疫情防控必答题。

汗水浇出千万份检测

当让吴浩选出此次疫情中北京基层医务工作者最辛苦的工作、最亮眼的成绩,他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核酸检测。

“很多医务人员都是白天在单位忙诊疗,晚上出发到集中采样点承担核酸采样。没日没夜地工作,大家都深度疲劳。”吴浩说,最吃劲的日子里,没有一个人撂挑子,直到最近才听到大家“累惨了”的倾诉。

更多普通市民见证了医务人员在烈日下的辛苦。那些天正值高温,防护服上身、防护眼睛和口罩一戴,仿佛置身蒸笼,不出几分钟,采样医务人员就全身流汗湿透。但为了尽快将病毒感染者筛查、识别出来,把疫情的苗头掐灭,采样点不断增加着,医务人员不断加入着。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检疫检测工作组副组长张强透露,高峰时设置485个采样场所,3424个采样点位,8765名采样工作人员,不少医院派出人员数以百计。沉甸甸的汗水浇出硕果:日最高采样量达121.2万人,6月11日至7月14日累计采样1190万人,检测人数超过北京常住人口的一半。

除了应检尽检人员和后来社区居民自愿报名的集中采样,医疗机构愿检尽检和实验室检测战线也分外忙碌。

“仅6月12日晚至23日,我们24小时不间断,就已协助北京完成了1.2万余份样本的核酸检测。”在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南区)实验大楼,该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武桂珍说。

为跑赢疫情,北京市也在千方百计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张强介绍,此次疫情之初,北京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为每天近4万份。疫情发生后,北京市一方面挖掘存量,持续提升二三级医疗机构的检测能力;同时扩大增量,通过外地引进和本地新批,将检测机构从75家迅速增至194家,12个省市也派出了20支核酸检测医疗队共420人携带设备赴京支援。6月26日,北京市日核酸检测能力已增至45.8万份,按照科学混采检测方式,单日最高检测达108.4万人。“核酸检测要成为常态防控下的常态项目,确保检测质量和效率。”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的话明示,核酸检测这道问答题,北京不但要应答,而且要答得漂亮。7月23日,北京市进一步宣布,所有二级、三级医院须在8月底以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和能力。

救治,要的就是“波澜不惊”

相比于疫情防控上半场时,全国医疗界驰援武汉医疗救治的惊心动魄、声势浩大,本轮北京疫情的救治工作,显得平淡无奇:重病人似乎少了很多,治疗过程也似乎相当平顺。

有人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对于年初时对新发疾病的认识不足、办法不多的仓促应战、“闭卷作答”,此次北京已经对新冠救治经验老到、流程成熟,如同“开卷”答题般轻松。对此,吴国安有着不同的解读。作为本轮疫情病例集中收治定点医院——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副院长,在他看来,答好病例救治这道压轴题,是地坛医院实力加多方合力的成果。

首先,得益于北京疫情溯源流调、排查、核酸检测主动出击、迅速铺开。“这直接促成了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吴国安以数据佐证这一论断:如果把北京市的新冠肺炎病例救治分为年初集中抗疫阶段、境外输入病例救治阶段、本轮本地病例救治阶段三个阶段,以该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为例,从出现症状到入院救治的平均时间,第一阶段为4.6天,第二阶段为4.2天,第三阶段为2.5天。这直接导致了重型、危重型占比的差异:第一阶段重型、危重型病例占32%,第二阶段占15%,本轮为7.8%。

其次,地坛医院ICU的实力加上权威专家的强力驰援和细化的分类救治。吴国安介绍,地坛医院自身危重症救治能力就很强。这次对于重型、危重型病例,北京市医疗救治和防院感组调集了多位在武汉重症病例救治中贡献突出的中西医重症医学专家,如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杜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姜利、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等,每天在病房诊查病人、集体会诊会商,研究制订一人一方和一人一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同时,地坛医院成立多学科专家组,每天两次对病人进行筛检,及时评估病情变化,将重症病例及时转出普通病房,加强监护和治疗。在重症监护病房和普通病房间,设置重症过渡病房,用于收治普通病房中筛检出病情较重、但又不符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标准的病例,以及经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好转需转出的病例,集中管理,加强监护,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此实现及早干预、无缝衔接、监护到位。

此外,本院和驰援队员的通力合作、中西医的协同配合,都为救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和记忆。吴国安忘不了,一接到病例通报,所有职能科室负责人不约而同赶赴医院;腾病房、调人手,8天启用8个应急病区,24小时安全转移421名住院患者腾空医院,全力收治新冠病人;19家医院的106名医护人员火速驰援,与该院人员并肩战斗。

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景院忘不了,首报病例第二天,该科就收治了首个危重症病例。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效果不佳、体重超过110公斤、患有精神疾病,啥难对付就来啥。上了ECMO后,加溶栓药,出血;停药,血栓;好不容易止住血、脱了机,新冠肺炎病情好转了,精神病症状加重了……每一天的救治都像走钢丝般艰难,“这种情况下的病人一天天好转,那种兴奋、欣慰也是巨大的”。

刘清泉忘不了,通过指导中医药治疗方案,让中医药成为为普通型、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治疗“主武器”,证实了效果,赢得了认同;更忘不了为重型、危重型患者用上中药,加快了脱呼吸机、ECMO,甚至让抗菌素来不及登场。

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支援队员姚洁林忘不了,高温天气,陪同病人一次次穿过长长的楼道进行检查检测,穿着防护服的她,分分钟就感觉闷热憋气、发根冒汗;更忘不了那个不足两岁的最小患儿,“想到都心疼,只要上班都会专程去看看他、逗逗他”。虽然患儿看不见她的脸,认不得她,但她满心挂念和祝福。

对于疫情救治这道压轴题,如果这番作答算是“波澜不惊”,上述受访者表示,那么,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为特大城市提供启发

7月6日,时隔26天后,北京再次迎来本地病例“无新增”。7月20日,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调整至三级。其时,北京此轮疫情新增病例中已无重型、危重型患者。对北京地坛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说,接下来要稳步推进本轮疫情清零,恢复门急诊、住院部工作的同时,随时做好再上战场的准备。

刘清泉的更多精力,放在了本院医疗服务恢复、发热门诊建设上来。这依然是一场旨在应对未来疫情压力的积极备战。对他来说,这场战疫,没有中场休息时间。年初支援武汉,回京休整;上班一个月,再支援北京救治。如今,再一次进入规定性休整阶段的姚洁林回头想想,2020年已经过去的时间里,无论是武汉时间、北京时间,她一直都处在战疫时间。

吴浩在经历了武汉、北京两地的社区防控实战、巡查、指导后,对于如何打好一场精准的防控作战有了更多思考。“比如,对于风险排查,这次北京利用大数据技术第一时间锁定了涉新发地市场人员。未来,能不能通过设定‘染毒地’停留时间,把只是高速、地铁等途径低危人员先排除掉,更快更精准地找到密接、高风险人员?比如,此次北京不再以区为单位,而是以街道为单位划分风险级别,尽可能让复工复产与防疫相结合、两不误。未来,能不能更细致些,以个人行动轨迹来划分风险级别,把防疫举措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吴浩将这些期待称为“点穴式防控”,比精准防控又提升了一个级别。他说,为应对特大型城市疫情局部暴发提供更多借鉴和启发,这份北京抗疫答卷才更有意义。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张磊 通讯员 陈明莲)

责任编辑:管仲瑶 陈会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