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js6668·vip认证平台)登录入口-欢迎您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心理咨询» 健康知识» 80后、90后青年队员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关注今日发布会问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发布会系列问答】

80后、90后青年队员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关注今日发布会问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发布会系列问答】

80后、90后青年队员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关注今日发布会问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发布会系列问答】

健康中国2020-05-06
订阅

 

01

在救治重症患者工作中,援鄂医疗队是如何解决患者数超过ICU床位数问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150人一共分3批驰援武汉。第一批在除夕夜出发,第三批131人在2月8日元宵节当天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当时重症患者确实非常多。该医疗队在协和西院开展工作不到24小时,就已经收治了30名重症患者,其中部分患者缺氧严重,氧饱和度不到40%,有些已经出现休克。此类重症的患者是亟需送ICU救治的。但是因为当时ICU的床位比较紧张,部分患者很有可能失去了抢救的机会。由于中大一附院派出的队伍里面有18个专科,而且40%的队员是长期在ICU工作的,有90%以上的队员有ICU工作的经验,因此队伍提出,在普通病区里面增设高端的设备建设具有ICU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

此前中大一附院已从后方调拨了ECMO、呼吸机、超声、血液透析等设备到武汉。当得知要在当地建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以后,中大一附院非常重视,马上决定,“前线需要什么样的设备和物资,都可以从后方调运”。武汉协和西院也想方设法增配了有创呼吸机、超声、监护仪等设备。随后,中大一附院还把一台CT调运到了协和西院。同时,一些设备的供应商也很给力。为了给武汉的一台监护仪升级功能,有厂家从千里之外的深圳送来了一个重要的高端模块。高级生命支持单元建成之后,援鄂医疗队就可以开展一些先进的救治技术,为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得后面收治的许多有多种基础病、并发症的老年病人,都能够救治成功。

在协和西院,接管了普通病区的各地援鄂医疗队也都是充分利用资源,建设具有ICU功能的重症病房,包括把具有ICU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集中起来,来救治危重患者。这一举措切实帮助缓解了ICU床位不足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病亡率。

02

来自不同地区的援鄂医疗队是如何协同作战,共同救治武汉新冠肺炎患者的?

此次全国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非常多,不仅每支医疗队是由不同学科的人员联合组成,甚至有些病区,也是由不同医疗队的人员组成。湘雅医院援鄂医疗队工作的武汉协和西院两个病区当中,就有一个病区是联合病区,由湘雅医院、武汉协和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医疗队的队员一起开展诊疗工作。每个定点医院更加像个联合战斗兵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作为重症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之一,最多的时候有23支医疗队一块工作,最南边的有海南省医疗队,最北边的有黑龙江医疗队。这么多医疗队一起工作,如何保证工作步调、诊疗水平的一致性?如何让每个患者能够接受相同水准的最优治疗?确实非常有挑战性,需要有统一高效的协作机制。再加上新冠肺炎是个全新的疾病,对所有医疗队来说,对这个病的认识都是不断更新和积累的过程,就更需要各支医疗队加强交流,紧密协作。

当时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一要求,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成立了战时医务处,所有医疗队的领队或者队长都是这个医务处的成员。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协调机构来进行医疗队之间的协作。当时武汉协和医院各医疗队管理的病区被分为五个片区。医务处组织了五个联合专家队,分别负责指导这五个片区,每周还要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有救治上特别疑难的或者有成功经验的病例,病区专家再把它提交到医院层面,由医院层面再组织每周一次的全院专家参与的病例讨论。这样的片区病例讨论先后组织了41次,院级的讨论组织了10次,期间共有151例患者受益于这样的讨论会,得到了精准救治。

那么多专家,戴着口罩,每次一讨论都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事实上是冒着一定风险的。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集中各支医疗队所有专家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努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03

雷神山医院的建造和运行,如何做到速度、质量“两不误”?

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像它的名字一样,体现了雷霆万钧的速度。这个速度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速度。

首先,这个医院创建快。这个医院从1月26日动工,到相关设备入场,到2月8日辽宁医疗队入住收治第一批病人,仅仅用了13天的时间。这充分体现设计者和建设者付出的辛苦和智慧。当然在疫情早期的时候,他们也承受了很大的被感染风险。

第二个特点,就是队伍创建的速度快。雷神山医院的院训是“雷驰荆楚、术济苍生”。这个“驰”是当时严峻的形势对速度提出的“快”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280多家医院、3000名医护人员在2月8日前后分别来到雷神山。辽宁医疗队总共出动了1243名医护人员。辽宁医疗队当时的建队队训就是“雷厉风行、使命如山”。所以队伍组建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其中,大连医疗队2月8日中午接到指令,500人的医疗队只用4个小时就集结完毕,很多医护人员是从工作岗位回家简单收拾行李后就直奔机场。2月9号凌晨1点,大连医疗队就到达了武汉的指定地点。这个队伍之所以组建速度这么快,总结有两点原因。第一,疫情之初,大连市委市政府包括各医院已经做了前期的人员梯队准备和必要的物资准备。第二,很多医护人员在报名时体现出了“舍我其谁、我不上谁上”的职业情怀。第三,医疗队刚来这个雷神山院区的时候,其实它还正在建设中,是一个工程正在收尾的大工地。怎样把这样的工地变成医疗队迅速收治病人的病房,成为摆在建设者和医务者面前的共同问题。因为已经有很多患者正在等待着进入病房了。因此雷神山医院的领导提出了“创建一个病房、验收一个病房、开放一个病房”的策略。在这个背景下,医护人员和基建工作者并肩战斗,在一个病区里面,基建做他们的收尾工作,医疗队同时启动了病房的物资准备、信息准备、病房院感验收,尤其是负压病房的验收等工作。不巧的事,那几天还碰上了武汉多年不见的风雨交加天气,好在大家克服困难,仅用一天半时间,就使雷神山医院从一个毛坯房变成了标准建制的符合院感要求的整齐划一的负压病房。而且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医务人员们就做好了医疗流程的梳理,特别做好了如何快速分诊大量同时到达病区患者的准备。这些都充分保证了雷神山医院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很高的标准开始收治新冠病人。

值得一提的是,雷神山的建设,无论是基建方面还是医疗救治方面,都没有因为快而降低标准,整个医院都是按照传染病的标准建制,包括负压病房,包括“三区两通道”。所以雷神山医院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流程不缺失,质量不降低,服务不打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新冠患者做好全方位的细致服务。同时,也因为在病毒肆虐早期,众多来自大江南北挺身而出的勇者,包括很多前期辛勤付出的武汉同行,包括托管单位中南医院,才使得这所医院能以雷霆的速度迅速成为了具备一定收治能力的传染病医院。

在为时两个月的时间里,雷神山医院共收治病人2011例,病亡率是2.3%,重症、危重症是1073例,病亡率4.3%,工作人员零感染,生产零事故,环境零污染,向党和政府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04

河南医疗急救转运队承担了哪些任务,克服了哪些困难?

此次援鄂任务中,河南医疗急救转运队主要职责是负责把社区的患者转到医院,把医院的重症患者送到指定医院。此次援鄂,急救转运队奋战45天,总共完成了2525人次的中、重症患者转运工作和15次批量患者转运保障任务,缓解了武汉120的压力和困难。与救治队相比,急救转运队有自己的特点。其他医疗队的工作场所是固定的,可以说按照工作的制度和规范,是定时定点有序地开展工作。急救转运队的工作是既固定,也不固定。它固定的是医疗转运队都是在急救车上工作,不固定的是,诊疗地点不固定,接诊的地方和区域非常广泛,覆盖了武汉市的社区集中隔离点、方舱医院、养老院、精神病医院和20多家医院。二是患者病情不固定,可能是吸氧的病人,也可能是上呼吸机的病人。三是送往地点不固定,可能这个病人要送往雷神山,或者火神山等定点医院。急救转运队每天24小时值班备班,闻令而动,45天无休息,服务患者不固定,有轻重病人,有不确定的病人,一切都是未知数,面对的压力很大,困难很多。推着担架,还要拿着抢救设备,可能运送的病人是80多岁的老人,也可能是用呼吸机的病人。医疗舱的空间非常狭窄,上下急救车,随时可能面临防护服被刮烂的风险。所以这支队伍不光是急救员,还是担架员,还充当了护理员、心理辅导员等多种角色。

在面临困难方面,因为急救转运队是异地救援,首先面临的就是通讯问题,救援队的急救车通讯跟当地120不匹配。对此,救援队在最短的时间利用无线系统,还有微信群,跟当地武汉120无缝对接和联接。

第二,救援队中很多司机没有到过武汉,地理位置不熟。大家就通过导航,利用GPS,让驾驶员尽快熟悉地理地况,力争最快地寻找到病人,把病人快速转运到目的地。

第三,因为是第一次参加疫情救援,前期经验不足,队员们防护服一穿就是十几个小时,为了节省防护服,很多队员没时间去厕所,甚至只能尿裤子。后来转运队总结经验,通过成人纸尿裤解决了困难。

05

80后、90后青年队员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五四青年节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回想起80后、90后青年在抗疫前线,尤其是在雷神山的这段岁月里所起到的作用,确实让人感慨,也让人感动。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疗队中,90后的队员在174名队员中占51%的比例,辽宁省其他医疗队90后的比例和这个数据也差不多。在雷神山院区接受治疗的患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其中60岁以上患者比例也是51%,80岁、90岁以上的患者有数十名。像大医二附院负责的病区中,就有10名“90后”(大于90岁)的老人患者,所以是年轻的90后照料年老的“90后”,这也是雷神山院区的一道风景。

讲起90后,他们报名的时候确实都是主动请战,充满了血性的情怀。当然期间也有不安,在2月9号凌晨飞机抵达武汉机场还没有完全降落的时候,有一些队员表现出了些许的不安甚至恐惧。但是当医疗队抵达医院,大家进入了工作状态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一位90后队员写了一篇文章,名叫《我的怕与不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90后队员的心理状态。他说:“我怕,是看到武汉日渐增长的数字;我不怕,是因为我想起了我身上穿的这身白袍。我怕,是因为看到了医护人员有陆续倒下的情况;不怕,是看到我们更多的同行前赴后继奔赴武汉。在飞机上我怕,是因为这座城市对我来说确实充满了未知,甚至包含了一些恐惧;但是不怕,是看到了我们很多队友进到病区以后,看到了患者对他们既关爱又无助的眼神。有这种守望相助,我就不怕了。”这是90后既让人感动又让人觉得可爱的地方。

到前线的90后队员有不少是为人女、为人母,央视记者在雷神山医院建成后的第三天到了病区采访,有一位护士长平时语言表达是很流畅的,但她就往后退,让人很不理解。我们就要求她必须要讲一讲医院病区建设的情况。她硬着头皮讲了,但讲完以后,她提出能不能跟记者商量一下,这个节目不要在黄金时段播。为什么呢?她说她怕父母看了受不了,因为她还没有告诉父母她参加了援鄂医疗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包括90后年轻的母亲,把一岁两岁的孩子,放到家里由别人照料。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90后年轻人的情怀和职业本能。

在前线,刚才也提到了, 90后的年轻人照料了很多“90后”的老年患者。大医二附院负责的病区曾经收治一位98岁高龄的重症新冠患者,这位老人也很不幸,家中五人被新冠肺炎击中,其中两人为重症。他的女儿和跟他一起住进了同一病房。入住的时候,因为他身上还有许多基础疾病,包括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烧伤、血栓等相关问题,家人对治疗比较悲观。但是家人也透露,4月26日是老人的99岁大寿,所以还是对生抱有些许希望。随后,病区专家团和医院的专家团经过层层评估,认为老人的治疗尚有可为之处,一定全力治疗。最终,经过病房专家、病区专家的努力治疗,以及护理团队19天的精心护理,这位老人在住院19天后顺利出院。这19天历程中,如果没有诸多的90后年轻医生、年轻的护理团队对老人进行很好的营养支持、很好的血栓治疗防护、很好的卧床并发症防范、很好的心理呵护,这位老人想平安离开这里是很难的。这也彰显了我们90后技术能力和情怀担当。

另外,在雷神山医院还有一条充满温度的走廊,走廊有一面文化墙。当时倡议建立这个文化墙,是因为大家发现年轻的90后下夜班后有压力需要释放,因此在这面墙上,年轻人就用手中的笔,用他们的智慧,在走廊的墙壁上画下了大连的文化,画下了辽宁的文化。广东、上海的医疗队也分别画出了他们的文化,让武汉的“热干面”深刻感受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美食”的关爱。图画背后承载的是各地人民对这里的支持和帮助,让这个走廊变得很温暖。在雷神山医院工作过程当中,大家也见到很多年轻的90后的建筑者、志愿者,包括一些后勤保障者,他们跟年轻的90后医护人员一样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拼搏精神。他们也让人们欣喜地看到了未来的中国力量所在。

06

全国援鄂医疗队员超过42000人,如何做到队员“零感染”?

对传染性疾病来讲,医院感染防控确实至关重要。在隔离病区工作,面对传染性很强的病毒,临床诊疗的密切度、临床护理的细致度还都不能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医护人员不被感染,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医护人员不被感染,才能为更多的患者提供照护。

在这方面,全国支援武汉的医院感染防控专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吴安华教授为例,他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他1月20日就到了武汉。到武汉之后,专家们首先制定了新冠病毒院内感染防控的指导技术方案,这个方案对全国各家医院,特别是武汉各医院医疗队院感防控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指导作用。吴安华教授在武汉,一个人先后为120多支医疗队的1.5万名队员做了院感方面的培训。在医疗队到达武汉最密集的那段时间,曾经有一天他连续给7支医疗队做了7场培训,整整不间断地讲了7个半小时。所以,这些院感专家,对武汉疫情院感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吴安华教授在完成武汉的任务之后,又和院感专家们转战到了黑龙江,至今仍在工作。

具体到医疗队来说,每支医疗队根据专家指导方案,落实科学分区、分级防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援鄂医疗队实行了“四严”管理,严格规定、严格培训、严格执行、严格督查。所有队员都必须经过严格培训过关之后才让进入隔离区工作。同时,医疗队设了一个专职岗位名叫“PPE专岗”(个人防护装备专岗),该岗人员负责为所有队员准备防护物资、检查防护物资质量、指导队员进隔离舱的穿戴,起到督查作用。队里还严格规定,进出隔离舱,必须两人同行,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同时,在防护物资紧张情况得到一定缓解之后,医疗队就把在隔离舱内工作的每个班次的时长调整到4小时。为什么调整到4小时呢?还记得病区刚“开张”第一天,因为来的病人很多,当时的队员在舱内工作的时间基本接近12小时,出舱的时候,护目镜、口罩、防护服里面全都是汗水,基本都湿透了,那种情况下,就会影响防护效果,不利于队员的安全防护。所以后来防护物资紧缺程度稍微缓解之后,每个班次值班的时长被下调到了4小时,保证了对医护的防护更安全。

同时,针对有可能在隔离区内出现的一些意外暴露情况,医疗队也设立了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从具体的执行情况来看,结束武汉支援任务返回以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援鄂医疗队做的两次核酸检测,一次抗体检测,全部都是阴性的,也证明援鄂期间的防护举措是确切安全有效的。

责任编辑:范恬宇